嘉泽中心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常规
为了更好地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规范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教学效益,根据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常规。
一、教学设计
本学科的教学设计大体上分四个领域,先确定“为什么教”,根据这个再确定“教些什么”和“用什么教”,最后确定“以怎样的过程教”。
第1条 研读课程标准。教师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了解本教学主题在相应学段的具体目标,把握教学主题与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第2条 分析学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情况,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了解我的学生吗?”“我的学生在哪里?”等问题。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态度,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学习能力。
第3条 研究教科书。理解教科书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其哪些地方可以直接与学生对话,从中受到启发。教师一定要联系学生正在进行着的生活,有针对性地生成教科书,提高教学的实效。
第4条 提炼活动主题。活动主题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炼出来。本班、本校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矛盾即活动的主题。
第5条 选用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核心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教师要充分关注身边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提倡本学科教师每周有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今日缙云》、《丽水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时间,并摘录一些对教学有用的信息。
第6条 课前准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指导,特别是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更要认真筹划,让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切的体验。
第7条 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根据本学科特点,任课教师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体备课,分工负责,资源共享。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倡打破班级界限,就共同的教学主题进行设计,增强教学实效。
二、课堂教学
第8条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转变传道士、说教者的角色,俯下身来,融入学生,了解学生,参与学生的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民主对话、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
第9条 教学活动的处理。把每项课堂教学活动做透、做足,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进行体验性学习,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儿童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活动未必限制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有的活动从准备到发展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
第10条 本课程的教学形态应是丰富的,按其活动的组织、指导,根据活动教学的规律,可以分为起始课、中间课、总结课。
起始课是活动的准备、指导课。主要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好活动准备。包括方法的交流、物质的准备。这种指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准备不求尽善尽美,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
中间课是学生在活动进行中的交流、指导课。中间课是关注活动过程的课,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交流与指导要更为重要。教师要创设条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
总结课是收成课、成果展示课。重在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认识,达成活动的目标,或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
第11条 本课程的活动空间应是开放的。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教学活动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甚至到校外进行。就是在教室内,学生的座位排列也可按需要调整。
第12条 本学科的教学方式应是多样的。每学期至少请一名校外人士(专业人员、家长、校外辅导员等)就学习主题内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三、作业与实践活动
第13条 教师要重视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教益,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第14条 有机结合课堂与生活。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的接触,让课堂中形成的品德到生活去实践、去巩固。
第15条 开展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
四、考核与评价
第16条 重视质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不提倡采用全部量化的评价方式。
第17条 评价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步,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教育坚持保密性原则。
第18条 根据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等级制学业成绩评定,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研究
第19条 每个教研组教学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每位教师都要经常反思自身教学,不停留于现状,超越自我,积极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略。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
第20条 教研组每学期定一个或两个教学研究的重点(或课题)。坚持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每学期每位教师校内听课不少于10节。每次教研组活动要有详细记录。期末,由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总结。
第21条 积极开展师本教研,每位教师每月写两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开一节教学展示课;每学年研究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或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