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泽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常规
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范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教研效益,根据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常规。
一、教学计划
第1条 能研究任教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心理(兴趣、爱好、习惯等)。能对整个阶段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制定分期目标。
第2条 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分析和研究教材,明确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及其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3条 学期初各年级备课组根据教材制订相应的教学教研计划,排出进度表,每个备课组做到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测试。表述要简明扼要、具体可行。
二、备课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教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第4条 熟悉教学内容。确保不出现知识性错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把有关内容在计算机上操作一遍,核实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第5条 确定教学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使用电子教室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第6条 确定复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第7条 确定德育内容。教学与育人密不可分,把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正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8条 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检查是为了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好的典型,树立正气。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第9条 确定复习、预习内容。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第10条 条件许可的教师要尽可能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课件)。
三、上课
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亮相。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如何,主要表现在课堂上。
第11条 态度和蔼。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态度生冷,或者讽刺、训斥学生,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第12条 态度严肃。严肃,主要是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摸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第13条 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辅导和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态度亲切,语言朴实、认真,有助于学生理解。
第14条 示范准确。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有些以后纠正起来很难。示范切忌随意性。
第15条 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必须注意调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第16条 照顾全体学生。个别指导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
四、操作指导要求
第17条 严格按《计算机房管理规定》和《上机须知》要求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以确保设备安全,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第18条 教学要以掌握操作技能为重点,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相结合,70%的教学内容应在机房进行,反对“理论课”与“操作课”分设式教学。
第19条 要明确学生练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第20条 要进行示范的演示。
第21条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主解决练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忌替代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
第22条 指导学生要耐心细致,抓住要点,扶优帮差,对于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以提高指导的效果。
第23条 要重视操作训练中的课堂组织,安排好训练的步骤,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禁止“放羊式”训练。
第24条 每次上机要求作记录,要给学生练习进行评分。
五、检查与测验
检查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教训,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25条 信息技术检测以操作技能检查为主。主要检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哪些概念。
第26条 每节课的练习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中有数。
第27条 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不能完全怨学生,更不能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不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第28条 教学内容不是等量的知识块,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集中的某部分学习后,可以安排检测,检测的时间不宜固定和过于频繁。
第29条 不能只看学生的检测成绩, 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等等。
第30条 试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有些操作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操作性检测一般采取等级记分。
第31条 不宜当众公布检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名单,不宜公开学生的学习名次。尽量多表扬学习优秀生、在某方面进步大的学生或某些方面做得好的学生。
六、学期总结
第32条 每学期末,教师应对本学期的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其内容如下:
(1)自学自修的收获。
(2)教学任务和进度的情况。
(3)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成绩的分析及成绩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占的比例,差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是什么?
(4)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及不足,教学总结要全面,认真真实,不走过场。
七、教学研究
第33条 每个教研组教学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每位教师都要经常反思自身教学,不停留于现状,超越自我,积极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略。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
第34条 教研组每学期定一个或两个教学研究的重点(或课题)。坚持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每学期每位教师校内听课不少于10节。每次教研组活动要有详细记录。期末,由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总结。
第35条 积极开展师本教研,每位教师每月写两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开一节教学展示课;每学期出一份试卷;每学年研究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或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