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谈
发布时间:2009-1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唐亚梅

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谈

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唐亚梅

解决问题的教学,即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处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启蒙阶段,解决问题的启蒙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解决问题进行适当渗透,并逐步使学生了解常见实际问题的结构,懂得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步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读审题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审题,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数学阅读的问题。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要眼、耳、口、手齐参与,要讲究方法。我除了帮助学生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还注意指导读题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1、初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什么数学问题;

2、再读,采用一定的方式标记关键词句、困惑的地方,及时将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困惑写出来;

3、研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二、巧用直观

“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事实证明,数学上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

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式,有的学生选择看一看图,有的选择了摆学具(用黄圆片和红圆片代表花朵摆放),有的选择了拨计数器,而我在大家交流时选择了画一画: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看一看,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这类实际问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把8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巧变练习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实际问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它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

如“有红气球6个,有黄气球24个,共有多少个气球?”可变为:①共有气球30个,其中红气球有6个,黄气球多少个?②共有气球30个,其中黄气球有24个,红气球有多少个?③红气球有6个,黄气球有24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多少个?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巧设情境

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小朋友到果园里采摘果子,苹果摘了35个,桃摘了18个,梨摘了25个,苹果比桃多多少个?梨比桃多多少个?”由于学生对“多”与“少”的概念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可学生毕竟对这类实际问题刚刚接触,所以又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不仅能解决已经提出的两个问题,还能在这一情境中提出同类型的问题并解决呢。

五、巧说明理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5棵,梨树有30棵,桃树有18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有三个:一是苹果树25棵,二是梨树有30棵,三是桃树有18棵,要求的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跟桃树的棵数没有关系。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的棵数:25+3055(棵)。

在明理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不忘让学生多说。

六、巧补空白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求原来是多少”的问题、“求还剩多少”的问题、“求已经拿走多少”的问题这一组题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①小兔拔萝卜,已经拔了24个,地里还有8个呢,                  ?②地里原来有32个萝卜,小兔已经拔了24个,              ?③小兔拔萝卜,地里原来有32个萝卜,还剩下8个,               ?在教学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①白兔有20只,                   ,黑兔比白兔多几只?②白兔有20只,                ,白兔比灰兔多几只?③                                ,蓝兔比白兔少几只?

虽说这样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因此学生能积极思考,个个都很期望能补出合适的条件或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积极的训练。教师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或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常见实际问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七、巧比辨析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解决问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八、巧妙出题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例题,依据已有生活经验,学着出题,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学生采取的心理、行动等将随之改变。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活跃,对知识地理解程度加快,形成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学习“小明折了12个纸鹤,小华折了7个纸鹤,两人一共折了多少个纸鹤?”这一题后,我指出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谁能来出一题,也让大家来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学生立刻感到我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还等着我出题给大家做呢!这样地教学设计还有谁能不轻轻松松、心情愉悦?还有谁能不积极主动参与?只要学生对学习不恐惧,只要学生肯参与,那教学的最佳境界就可以呈现。

自己出题自己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要求,都将在学生地心中引起小小的震荡。由于年龄、心理的特征,没有见过的、新鲜的都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将自始至终关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最后部分由他们自己出题让别的小朋友做,更是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激起,保持到课堂的最后一刻。真是“自己出题自己做,不亦乐乎”!

总之,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基础。在这一带有启蒙性质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合理组织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实效,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