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数学,从“沟通”开始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王英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情境,沟通各种教育资源,让语文的情感、艺术的美感、生活的情调与数学的理性合奏一曲快乐的乐章,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
一、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内涵,感受数学魅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课堂交流时,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有位叫马赛的学生用四张扑克牌围成一圈,再把另两张剪去一部分粘贴成长方体。同学们观察后发现这个长方体与众不同,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我提议:这个特别的长方体还没名字呢,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吧!学生跃跃欲试,有一位学生说,既然这个长方体是马赛做出来的,就叫“马赛长方体”吧!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命名活动”极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此,“马赛长方体”在同学们头脑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课堂就成了师生感情交流的乐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实现思维交锋碰撞、精神相遇相通、生命共融共识。
二、实现数学知识间的内部沟通
传统的数学知识编排就像一条条平行线,没有交点,难以形成完整牢固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教材强调加强数学各部分知识内容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1、以旧探新,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
数学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温故而知新”就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要尽可能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除法、分数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猜想、验证。在教学“把盐和水按照1∶25配成盐水。在100千克的水中,应放盐多少千克?”一题时,我让学生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沟通了这三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数形结合,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沟通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后出示这样一题:计算1/2+1/4+1/8+1/16+1/32=?学生看了题目后纷纷忙着通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算出了结果。全班交流时,我首先表扬了大家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鼓励他们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我引导道:这道题能否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呢?你能用图表示1/2、1/4、1/8……吗?片刻的寂静后,有一位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叫了起来:我找到答案了!一会儿工夫,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通过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只要从图形中减去它的1/32,就可以得出正确结果。学生没想到分数计算题还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解答,大开了眼界,为数学的神奇所折服。
三、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传统的数学教育,总是例题、习题两点一线,将数学丰富的内涵诠释得太过直接,将数学多彩的形式,演绎得过于单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中挖掘有效资源来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利用数学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1、数学与德育的沟通。
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例如通过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数学与美育的沟通。
数学是美的化身,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撷数学的美育因素,例如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解题方法的巧妙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数学公式的统一美等。作为数学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在发现与领略中展现美,在体验与感悟中欣赏美,在追求与创造中实践美。进而对数学产生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浓厚而持久的兴致。
3、数学与语文的整合。
诗词和成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是古人深刻思想和精美艺术形式的高度融合,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的美妙。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九死一生这个成语中“生”和“死”的几率各占百分之几?百战百胜这个成语中战胜的机会是百分之几?……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我让学生数一数这首诗中共用了多少个“一”字,这些“一”字占整首诗字数的百分之几?这些“一”字在诗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明确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还巩固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
四、实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沟通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践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1、捕捉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替换,努力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迎接新年倒计时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
2、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就是孩子的天性。例如:学了百分数后,我就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中去应用,去算农药的百分比、农业的收成,体会数学的农用价值;去算银行存款利息,体会数学的金融价值;去算折扣问题,体会数学的商业价值;去算税收,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升数学的社会价值……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还学生一个真实而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应该是五彩斑斓、充满想象的,只有冲破学科间壁垒分明的界限,打破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割裂,让学生亲身体验,快乐感受,才会使数学更精彩,使学生更出彩,使课堂始终飘扬着诗意的芬芳、演绎着智慧的激情、洋溢着学习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演绎数学变奏曲 唱出整合新乐章》陆联忠、杨文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5.9
2、《数学教学:一种沟通活动》聂艳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5.11
3、《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杨九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