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反思
嘉泽中心小学 刘红梅
《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我在教学之前,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作者郑振铎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泼机灵的燕子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优美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课文重点段落是写燕子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唤起情感的共鸣,最后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三、想像燕子的梦。
师:蔚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远远望去这多像五线谱啊。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
师:你们看,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正做着快乐的梦呢。你们猜猜看,它们梦到了什么呢?
学生1:它们梦到了美丽的春天,柳树绿了,桃花红了……
学生2:它们梦到了自己从南方飞到这儿时所经历的困难……
学生3:燕子宝宝梦到了,妈妈刚才是怎样教自己捉虫的……
四、再想像燕子谱的曲。
落在五线谱上休息的燕子,多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同学们能想像一下,燕子谱了一支怎样的歌?请你帮助小燕子把记下来,好吗?
学生在书本插图边写歌话。
学生1:我想燕子谱的这支歌是《小燕子》吧,我在幼儿园时,就会唱这首歌,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于是许多学生也唱起来,天真幼稚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学生2:我想燕子谱的是《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小燕子从南方飞到这儿,看到这儿百花争艳,这么美,就谱写了,柳树绿了,小草绿了……
学生3:老师,我想,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是燕子一家吧,那谱的是《常回家看看》吧,等会儿它们休息后,要举行家庭大合唱。
学生4:燕子谱的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吧……
五、小结。
老师:同学们想像得真丰富,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老师给你们配上一段优美的轻音乐。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唤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并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先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而后又让学生想像这正待演奏的曲谱会是怎样的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前,我在教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而这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像。不难看出,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嘉泽中心小学 刘红梅
今天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最佳路径》的1、2两自然段。这部分主要描述了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时面临的境况。此段教学中我抓住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格罗培斯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片断:
师:同学们,路径设计在建筑学中是一个怎样的地位?课文中用的哪个词来表述的?
生:微不足道。
师:理解这个词?
生:不值得一说。
师:理解得很好。“足”,值得的意思,“道”,说的意思。连起来讲就是十分微小不值得一说。用“微不足道”说句话。
生:我对班级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生:地球在宇宙里是微不足道的。
师:在无不足道的路径设计面前,格罗培斯是怎样的境况呢?找出文中那个关键的词。
生:大伤脑筋。
师:在无不足道的路径设计面前却大伤脑筋,格罗培斯无能啊,是吗?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发表发表自己的高见。
生:不是无能。
师:有何依据说他不是无能?
生: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了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他把“无数个”读得特别重)
师:既然如此,那么这样一个设计大师,在如此“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方面“大伤脑筋”,再联系上下文,能够说明什么?
生:他已经修改50多次了,说明他很看重这个路径设计,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最为完美的设计。
师:也就是课题所说的,他希望设计出——最佳路径(引读)。
-------
“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是本段的两个关键词(短语),放在格罗培斯设计路径这样一件具体事件上,又表现出鲜明的冲突。课堂上,我重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讨论,加深了他们对格罗培斯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性格特点的认识。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嘉泽中心小学 章南屏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嘉泽中心小学 章南屏
本篇课文是一篇科普小文章,通过形象的事例初步地向学生进行“仿生学”方面的介绍。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发现由于课文中在介绍这些事例的时候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层次清晰,引人入胜,因而在这类文章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尝试: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靠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嘉泽中心小学 徐传梅
今天早上,带着学生继续学习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讲到“非典”,讲到那段特殊的岁月,我的情绪就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的确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合着护士长叶欣那句名言:“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结合着让学生理解词语:白衣天使、玉洁冰清、救死扶伤、处变不惊、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舍生忘死……我给学生讲起了当时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封封自愿书、一次次的主动请缨,面对着死亡,面对着拿自己的命换别人的命……我已经无法流畅的说下去,我知道此时的我已经要热泪盈眶……教室里变得出奇的安静,孩子们沉静而又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氛……
我不认为自己失态,只要具备起码的良知的人,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无声的战场上,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都无法无动于衷。我知道孩子们能够理解,所以才能够和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在那一刻,知识不重要了!学习也不重要了!我和孩子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带着孩子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用心灵看到了崇高,看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我和孩子共同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温暖的“爱之链”
嘉泽中心小学 徐传梅
上《番茄太阳》这篇课文前,完全被它的题目吸引了。“番茄”、“太阳”,“太阳”、“番茄”,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呀!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前前后后把书翻了几遍,最后才来看这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番茄太阳”。读后,什么都不想说,只是在心中默念着这份感动。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受着身边洋溢着的一切温暖。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我慢慢地摸索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如何实现,我们先要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终于有了那份豁然开朗……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正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在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也提倡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在这次备课过程中,老教师们常会坐在一起,互相谈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这个新上岗老师从她们的话语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听,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我便开始在文中跟着作者一起快乐、乐观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闭上眼,跟着小姑娘一起用摸、听来感受世界,快乐地笑,幸福地生活;跟着朴实的父母一起默默忙碌,耐心地教导着女儿,让她感受生活的美好。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丽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番茄太阳”。这美好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这条“爱之链”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做个爱的使者呢?在一次次对文本的研读后,在各位老师一次次的启发指导下,最终选择了抓住文章中的三处"番茄太阳"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在对话中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有了这个抓手,就容易从文本出发,走进学生了。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站在一个高度,不被学生所牵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留下学生思维的空间,听到他们在课堂上成长的声音。
课上完了,留下了不少遗憾,但也有了许多收获。不知道“番茄太阳”会被孩子们记多久,也不知道那条"爱之链"的温暖之光能照他们多久。但我想,坚持做下去,不管怎样,能感受到温暖的人定会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