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当预设的“堡垒”被击中时……
发布时间:2007-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武进嘉泽中心小学  吴列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无论是体现在理念,还是展示于行为,他们既相互拒斥又唇齿相依。那么如何让这对矛盾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对于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是一种挑战。
《郑成功》一课着重介绍了这位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的光辉业绩,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把握好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我的预设和生成的精彩冲突便集中体现在下面这个教学片断中。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讨论,你认为郑成功是一个怎样的将领。
生1:他治军有方,我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只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师:的确,郑家军一炮击种敌舰,果然英勇善战,这与郑成功的治军有方、训练有素是分不开的。谁来读读这句话,来赞颂一下我们英勇的郑家军。
生2: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看着他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便说道:“我们正听着你的见解呢。”似乎文中的这句话不可能产生疑义呀。
生2:这句话中的“刚巧”,说明了郑家军打中敌舰是偶然,不能说是善战。
生3:对呀,刚巧是凑巧的意思,有侥幸的意思在里面。
生4:就算是侥幸,也要经过训练呀。
生2:就是不训练,说不定碰巧也能打中。
说实话我也不曾注意到句中的这个词语,但一看教室里要比喉咙炸开锅,来不及细想,而且觉得完成教案更要紧,便毫不犹豫插上一句。
师:某同学(生2),你应该注意到课文前面训练场面的描写呀,当时的武器很落后,弹药库又小,这个“刚巧”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呀。同学们如果还有什么想法,咱们下课再讨论,行吗?
他似乎哼了一声,垂头丧气地坐了下去。我的心里掠过一丝慌乱了。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哪儿看出郑成功是个杰出的将领呢?
生2:“老师,我想打断一下。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围绕这个“刚巧”到课文中找找依据,大家一起来辩一辩?”
 “好呀。”我微笑着说,“那我们就一起再读读课文。”
剩下的二十分钟时间便在学生有理有据的唇枪舌剑中很快结束了。我又重新和孩子们一起细细品味了文章的一词一句。我们从瞄准一词找到了恰当的突破口,而预设的后半部分教案突然也成了真实的谎言
这样的现象我也许每天都在重演,这节课却是我改正最为及时和彻底的一次。的确,理念与行为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不是老师。作为口号,大家已经把这句话喊腻了;作为理念,它也早已深入了人心;作为行动,它却常常被反其道而行之。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了没人听课监督时自己的垄断的角色,比如在我想强扭学生思维龙头的那一刻,便充分显露了老师的霸权意识。
2、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真的,直到那个给我“出难题”的同学站起来之前的二十分钟,我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乏幽默和轻松,然而,后二十分钟,更让我感到欣喜与振奋。学生的读书之投入、思维之活跃、发言之精彩的情形不亚于一群自由飞翔的小鸟。言行举止都洋溢着一种智慧和活力。
3、预设和生成是课堂资源产生的动力。预设只是将可以预见的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正因为可以预见,便有了局限性。于是,生成性的资源就具备了补充或干脆加以研究的价值。而生成性的资源又大都是因为学生积极思维和老师敏锐把握、及时跳出预设框架的结果。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性,这样的资源往往价值要高于老师的预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