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认知的误导?
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闵小丽
记得有一次外出听课,听到的是一年级的《蚂蚁和蝈蝈》。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蚂蚁勤劳、防患于未然;而蝈蝈懒惰、只知享受,没有远见。教者在顺利完成新授教学内容后,在总结课文时,设计了一个巩固学生认知,具有升华意义的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起初叫了几个学生,答案非常肯定:喜欢蚂蚁。因为蚂蚁勤劳、有远见,防患于未然。教者满意地点头,这时,她又叫了个学生。这个学生站出来说:我喜欢蝈蝈。因为它们太可怜了,在冬天的时候冻死在路上。教者为之一愣,真是出人意料。在片刻的停顿后,她马上说:“你的想法也有自己的理由。你的答案也很与众不同。很好。”教者接着下一个教学环节。一个课堂上发生的小插曲就这样看似圆满地过去了。
听课的我,心里打了一个疙瘩。学生的这种认知是对的吗?教者这种解决方法是圆满的吗?确实,在新课程中提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答案上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求标准答案。但教者把学生错误的认知当成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吗?这可能是对新课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的一种误解。很明显:这位学生在认知上是有错误的。蝈蝈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懒惰、没有远见卓识。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同情吗?值得我们去可怜吗?我想老师在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应该即时纠正学生的认知。一味地认为学生的想法不能打击,应该尊重,不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我想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无独有偶,我也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最后我也试着问了这个问题。结果也有学生说到了这一点:认为蝈蝈是可怜的。我在考虑了一下之后,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蝈蝈的下场是可怜的,但你们想想:为什么蝈蝈今天会有这样的下场?学生马上说:是他们自己找的。谁叫他们开始只知道享受。有的说:蚂蚁在辛辛苦苦干活的时候,他们可是很逍遥,还要嘲笑蚂蚁太笨了。有的学生甚至说: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只知道眼前快乐,没有远见。我趁势说:那你们觉得蝈蝈可怜吗?值得同情吗?同学们齐声答到:不值得。我又叫刚才说蝈蝈太可怜的同学站起来,问他:你觉得呢?这时这位同学说了:老师,现在我知道了,我们的同情是应该给值得同情的人的。我以后可不会做蝈蝈这样的人。我点了点头。
我想,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我们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可不能做出极左极右的误导学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