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缺憾变得美丽
------《雾凇》教学反思
刘红梅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中语言美,意境更是美。由于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整节课我以读为基础,重视悟,引领学生在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雾凇的美。
一 解读文本真的很重要。
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雾凇》这篇课文通过对其外形及形成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一个“美”。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它的形成而对它的外形描写的文字却很少。”除了告诉我们它的形成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外,是不是在告诉我们雾凇的美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形成的过程。基于这一解读,教学中我直奔重点,难点,为学生构建的阅读话题“你感受到的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这个阅读话题的构建我是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尊重他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以,课堂上出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悄悄的,是复杂的”等等不同的答案。接着我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学生说出了“灵”,“动”,“活”等等答案。应该说,学生的感悟是不错的,但是现在想来,吉林雾凇为什么能闻名全国,不光是它的美,更是美在它的“奇”。因为“奇”,吉林雾凇才能与众不同,才闻名全国。所以,应该在学生说出感受时再引领学生去读去悟,给学生更多的悟的机会,读的机会。作为教师也只有一次的与文本交流才能一次次的有火花闪现。
二 关注细节。
记得,张校长在给我们上的有关怎样听课和评课的一次讲座中提到,评课不要看细节。可是作为一位上课的老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就不得不关注自己的细节了。
关于课件使用。其实,我是一个不太爱课件的人。有感于我们大师的课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还是那样的精彩。所以这节课当课件出现问题是我也没有能够好好的去处理它。不是为我所用而是为我所累了,起到了反作用。所以,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擅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的使用教学手段。再者,过多的图片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教学智慧。大师大在哪,我常常想除了大在他们都能对文本进行独到的解读之外就是大在他们在课堂上的智慧。他们善于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更善于聆听学生的回答并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课堂生成的亮点。而这点我做的太不够了。例如当我的课件音乐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时,我乱了。甚至任其如此。这种处理方式是极不可取的。
记得孙双金校长曾经说过“名师从哪儿来,就是从课堂上来。”真的,一节课应该就是一个例子,一个能让自己学习,从而认识自己的例子;更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个自己专业成长的机会。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想我们应该通过反思让这一次缺憾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变得美丽。